商业银行智能客服系统安全性如何?有哪些保障安全性的措施?
文章摘要:沃丰科技Udesk全渠道客服系统,依循商业银行等高安全性要求的行业特征,制定架构安全性、数据安全性、平台高可用、人员安全性四大安全性保障措施,全方位保障商业银行的数据风险、业务风险及可控性风险,支持私有化、混合云、多云等部署模式,为银行“合规促发展”解除安全性顾虑。
保障安全性一直是各商业银行开展业务的前提条件,但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各行业、各业务场景的成熟应用,商业银行的数智化转型被提上日程。
在引入新技术增强业务竞争力、创造增长价值的同时,保障银行数据/系统平台/人员等安全性问题更加凸显。
本文将以智能客服系统为例,介绍商业银行目前存在的安全性风险,以及保障安全性的具体措施。
商业银行构建智能客服系统的有哪些安全性风险?
1、银行资料泄露风险
无论是语音识别还是客户人脸识别,都需要大量的数据材料进行模型训练,这些材料都来自于银行平时积累的各类客户数据。这些数据包含着大量的客户隐私,一旦外泄,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
2、自动外呼业务带来的风险
外呼机器人通过智能语义理解技术与客户进行单轮FAQ或多轮对话交互,在缺少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如果业务模型设置不当,可能造成客户理解差异从而带来业务纠纷风险。
3、第三方产品的自主可控风险
银行大多不具备自己开发人工智能算法的能力,基本采用外购人工智能算法或产品与业务系统进行整合集成的方式来实现人工智能应用,这类产品的安全性需要做大量前期验证。
沃丰科技智能客服系统如何保障安全性?
沃丰科技Udesk全渠道客服系统,依循商业银行等高安全性要求的行业特征,制定架构安全性、数据安全性、平台高可用、人员安全性四大安全性保障措施,全方位保障商业银行的数据风险、业务风险及可控性风险,支持私有化、混合云、多云等部署模式,为银行“合规促发展”解除安全性顾虑。
1、架构安全性
Udesk平台采用微服务架构,每个子系统都可以看做一个小的微服务集群,最大限度保证了系统整体可用性。
Udesk平台主体分为三个层,分别包括:基础能力层,核心能力层,业务应用层。
基础能力层:负载均衡系统,健康检查系统,服务注册与发现系统等;
核心能力层:API Gateway, RPC, 服务路由,安全与访问控制,容错与熔断,限流和降级等;
业务应用层:建构在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层之上的各种业务应用系统,有客服与工单系统,即时消息系统(IM),人工智能系统(AI),知识库系统(KM),呼叫中心系统(Callcenter)等。
另外,运维保障系统包括日志,监控和告警系统,以及自动建构,自动测试,自动发布等。在系统快速进化的同时,为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Udesk平台每次版本迭代都遵循灰度发布原则。
2、数据安全性
上不碰业务数据,下不碰银行底层平台数据,是沃丰科技Udesk数据安全性保障的宗旨。
除此之外,数据安全性的保障措施还有:
数据安全:系统默认服务端口修改、定义IPtables规则、根据业务模块划分不同的人具有不同服务器权限、服务器不对外开放公网IP,登录服务器通过堡垒机key的方式登录然后跳转到对应的服务器。
数据热备、冷备
外部入侵检测系统:有效防止黑客攻击,在计算机网络上实时监控网络传输,分析来自网络外部和内部的入侵信号。在系统受到危害前发出警告,实时对攻击做出反应,并提供补救措施。
分布式存储:数据库支持自动水平拆分的高性能分布式数据库架构——即业务显示为完整的逻辑表,数据却均匀的拆分到多个分片中。
3、平台高可用
多层级夸区域高可用:逻辑层无状态设计,故障节点直接剔除,服务器跨可用区,即使单个IDC出现故障,SaaS平台也是可用的,文件三副本分布到多个IDC实现跨城容灾,数据库名字服务加多副本机制,单机故障自动切换,用户侧无感知,同时数据会实时同步到其它可用区来实现跨IDC的容灾。
重要业务数据:服务器跨可用区,即使单个IDC出现故障,平台也是可用的,文件三副本分布到多个IDC实现跨城容灾。
所有数据离线备份:冷备采用镜像加流水机制,支持分钟级别的回档。此外冷备数据会定时同步到独立的IaaS平台,以实现极端灾难下的业务恢复。
除此之外,还有双活分区、双活高可用等平台可用性保障措施,从系统、服务、机房、网络、电路等保障全局高可用。
4、人员安全性
沃丰科技坚持以数字服务协助银行以合规促发展
沃丰科技多年深耕企业营销与服务领域,采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和前沿算法模型,加强技术与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实现服务载体多元化、业务流程智能化、诉求响应快速化,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同时,沃丰科技瞄准智能营销,借力新兴技术探索人机协同下的新数字化营销模式,让客户享受无界、无时差服务体验的同时,扩展营销渠道,实现业务与数智化能力增长。
>>>点击免费试用沃丰科技智能在线客服,优势一试便知
文章为沃丰科技原创,转载需注明来源:https://www.udesk.cn/ucm/faq/32856